叶问前传
陈先达: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能陷入误区▫《叶问前传》😅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从60年代的6.0下降到90年代早期的1.8,到2010年更是进一步下降到1.3—1.5之间。生育率下降的同时,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等原因,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1982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7.8岁;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68.6岁、71.4岁和74.8岁。计算表明,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呈加速增长的趋势:1982—1990年仅增加了0.8年;1990—2000年增加了2.8年;2000—2010年增加了3.4年。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变革时期,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迅速转变,整个社会评价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将人置于利于义的混合状态,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矛盾的。在老人摔倒时,人们会陷入救与不救的一个矛盾心理,彷徨不敢作为。足见,人们开始用利来衡量义的价值。无数事例表明,在事故发生时围观的群众不会立马散去,而是彷徨的等待一个人帮他们做决定,一旦有一个人站出来伸张正义,其他的人也会相继站出来。这是一种典型的用利来评价义的现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积极正义,现在这种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积极的正义逐渐变成了一种消极正义,积极推论转变成了消极推论。要么泛正义,要么是泛利益,这都是评价体系失衡的结果。这种因为物质欲与精神追求发展的不协调所导致的利义取向偏差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两者在理念上是一致的。比如,两者都强调知行合一。全民修身行动是修心与修行并重,强调知与行的结合,强调虚功实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培育和践行的统一,在培育中践行,通过践行促进培育。
总书记的讲话,首先是针对北大学子及广大青年。,从夏礼、殷礼算起,礼在中国已有四千年历史。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对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产生深远影响。其后,礼的形式与内容都代有损益,但本质特征可以说一以贯之。《荀子·礼论》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則不能不争;争則乱,乱則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说的就是礼的缘起。荀子这里强调的是,礼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人们懂得如何“度量分界”,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度。据此,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但是,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方面,我们不能有“懒汉思维”。正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西方社会的东西拿来就用,同样也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也简单地拿来就用。任何道德、价值都有其历史社会形态属性。今日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努力追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但我们一定要看到今日中国社会的“仁爱”与当年尚处封建社会形态下的“仁爱”有本质的不同;今日中国社会的“民本”同样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民本”而不是封建皇帝头脑中的“民本”;今日中国社会的“大同”追求是立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这一共产主义的远大愿景,而不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互不干涉。所以,在不割断血脉、不丢失基因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一定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的讲话,开篇即回答了“青春乐章”与“历史篇章”之间的深刻关联。他说:
早在尧舜时代,“义”就已经是人们谈到的重要命题。后来,“义”作为“五常”之一,又成为极其重要的道德范畴。在我国的早期论述中,“义”就有“正义”的意义,《中庸》说:“义者,宜也。”“义”一定正,不正何“义”?所以《墨子·天志下》说:“义者,正也。”“义”包涵人之行为的正当与公正,也包涵社会制度评判上的合宜与公平。认真对比分析,不仅西人“正义论”的基本内容尽在其中,而且意涵更加丰富。,近代以来,内忧外患不断,独立、解放、科学、民主成为最迫切的价值追求。同时,国家的积弱,使传统价值观空前式微,徘徊在中、西方价值观之间的中国人,焦灼而又迷茫。
通过对我国传统“正义”观的梳理看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定是崇尚正义的国度。在这样的国度里,社会成员应按照个人的社会角色自觉修行,善养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爱国敬业,信义至上,不偏不颇。正义是诚信之本、友善之根,在弘扬民族精神和重塑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人们要遵循正义性原则,富于奉献精神,自觉履行社会义务,使义利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社会公平与公正得以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做出重大部署。特别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按照新华社党组的部署,新媒体中心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跨出三大步,在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通讯社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文化产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可以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传统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载体和新形式,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选择。在当前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从生产决定消费,转向了消费决定生产,文化产业主体关注的重心从文化生产转向了文化消费环节,通过关心消费者需要什么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所以文化产业更能够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和表达相应的思想、内容和方式,从而获取更多人的认同、喜爱和理解。因此,文化产业可以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传统的说教方式,颠覆自上而下的灌输机制,以文化民主和文化权利为导向,关注受教育客体的文化需求,尊重受众的文化特征,以喜闻乐见的途径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新载体和新形式。
【編輯:Jo·Ha-seok】
相关新闻
- 从“数字遗民”到“数字移民”,“银发族”这样跨越鸿沟 2023-04-01 04:05
- 2015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巡礼 2023-04-01 03:48
-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2023-04-01 04:34
- 文明交流互鉴大有可为 2023-04-01 04:29
- 孙乐强:我们今天需要皮凯蒂,更需要马克思 2023-04-01 04:05
相关新发布
- 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 2023-04-01 03:55
- 冲刺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短板在哪儿? 2023-04-01 04:22
- 用核心价值观凝聚精气神 2023-04-01 04:35
- 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软实力 2023-04-01 04:14
- 民间文化保护刍议 2023-04-01 04:07